昌鑫号

吉林大小姜,距离国家队有多远?

经过夏天篮球世界杯和亚运会的惨败,大家都能看出来,如今中国男篮后场缺少稳定的投射,高强度下反击推进能力更是几乎没有。如果我们补齐两块短板,也许夏天的国际赛事不至于如此难受。

难道CBA诺大个联赛,就没有技术能力特点正好可以补齐这两点的球员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吉林队的姜伟泽和姜宇星,两人一个是中国行进间投射能力最强的后场射手,一个是CBA最夸张的反击大杀器,两人所有技术特点其实正好都打在国家队的痛点上,因此一直以来也有大量呼声支持他们为国效力。

国家队为什么还是将他们拒之门外?

我们不妨结合大小姜本赛季的CBA表现,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
吉林队本赛季最大的变化就是少了超级外援多米尼克-琼斯。而琼斯这一走的影响颇为猛烈,不仅改变了吉林队的战术思路,包括姜伟泽和姜宇星在内的吉林队成员,都需要接受并且适应“没有琼斯”的变化。
先说大姜,大姜相对没那么依赖琼斯,所以他的角色变化幅度并不算大。我们仍然能在比赛里看到大姜使用熟悉的无球切入和转换反击打出场均18.1分,命中率56.3%的高产数据。
利用阵地战防守轮转空隙的弱侧偷袭,反击过程中的对抗下终结球,大姜的这些惯用技能水平应属本土球员的第一梯队。
只要防守轮转出一丝空隙,大姜几乎都能将其把握住,而小姜的输送也足够及时
国家队缺少这种在对抗下还能完成反击终结的推进
这种快攻反击是大姜的看家本领
很多经常看比赛的球迷都会对大姜仅1.92米的身高数据表示吃惊,因为大姜的作风硬朗,对抗好,球风大开大合,场上给人感觉十分“巨大”,似乎至少得有196以上才能打出这种冲击力。
而在阵地战中,大姜的基础技术型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像一个去掉了各种小技巧升级的白板吉米-巴勒特——他们都是以摇摆人的身材,贡献小号突击型内线的比赛内容。强壮敦实的身体能让大姜在以及一对一的背身强打和持球面框突破占得不少优势,也足以分担一部分小防大的错位职责。
前锋直接顶开对方内线完成终结的镜头,在CBA不多见
用后场球员单防大姜,那基本就是送了
直接碾压
大姜防守端对于后场球员同样有很大的对抗优势
大姜防范子铭也能顶一顶,但推进的出球失误也暴露他没办法处理球的短板...
不难看出,大姜这种风格确实是男篮里罕见的类型,一个能踩着底线打对手防线,幽灵位频繁制造杀伤的球员,是目前中国男篮没有但需求度很高的一环。我们认为,尤对手锋线普遍尺寸不大的亚洲内战里,大姜的空切和一对一强吃会更加好用。
不过,很可惜,虽然大姜的技术类型很讨喜,但他的短板同样明显,让他的这些优点在更高层面的比赛中,很可能会“无效化”
也不能全看优点……
首先,大姜真没投篮,本赛季大姜的三分命中率从34.4%掉到了26.7%,而且出手数也是三年来最低。一个不能稳定创造空间,个头还矮小的“贫射”型锋线,我想乔尔杰维奇经过今年夏天之后是再也不想用了......
没有射程的大姜,本质上是个空间的利用者而不是创造者,再加上他阵地战消化球权能力有限,国家队要用他只会让本就狭窄的进攻空间更加局促。
面对广东队的最后一刻,大姜本有空位出手最后一投的机会,但他对自己的投射完全没信心,最后失误...
我们从来都是在CBA的语境下讨论大姜的身体优势,但换成国际赛场的语境,身高仅仅1米92的锋线听起来就不怎么靠谱。
而我们对大姜尺寸过小的担忧不是没有实例证明,当大姜在CBA错位换防时遇到真正的内线,或者身材和技术都不吃亏的大体型锋线,他的“优势”就不明显了。
大姜打本土球员比较轻松,但打身体好的小外援就不是了
对上利夫,直接缴械投降
快攻推进被胡明轩盖掉,暴露了大姜尺寸不够的短板
所以,大姜弱侧无球空切的本领的确是国家队所需要的特质,但想要利用这一项技能,却要想办法解决他没有投篮、过于挤占空间、以及尺寸不足的短板。这显然不是一件有性价比的买卖。
国家队从来都需要招之即用的战斗力,当然有时候会为了一些天赋异禀的好苗子开后门,但即将29岁的大姜显然不属于此列。
而这也是大姜虽在人才库里,但国家队始终无法给他一个机会的原因。国家队需要大姜先在联赛展示出投篮的效率,证明自己创造的价值大于消耗,以此打消使用他的后顾之忧。
而且,大姜还有一个问题是他在阵地战中打法过于单调,除了对位突击小后卫和空切以外,他没有别的武器可以帮助队友的东西。
无论是无球掩护、中转接应洗球这些丰富球队打法的东西,都不太看得到,这导致姜宇星弱侧突击绰绰有余而强侧硬解余力不足。所以一旦遇到针对性防守,大姜经常只能弱侧挂机。
这是CBA姜宇星
这是NBA吉米-巴特勒
可惜的是,进入CBA已经6个赛季,大姜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篮球形态,不论是我们以生涯为单位,用赛季与赛季之间进行对比;还是以赛季为单位,用每一轮比赛来做对比,都没有看到大姜在这方面出现什么突破。
或许是受限于天赋?又或是球队战术层面的影响?不管是哪一种,都让人感觉惋惜......
******
比起大姜,离球权更近的小姜本赛季变化更大,因为琼斯离队必须承接独自运转战术体系的职责。
我们理想中姜伟泽的形态,就是组织串联+强攻得分。也就是本土版吹杨。如果他能做到这两点,那么国家队的大门必定会向他敞开。

而小姜在组织任务变重之后,交出的答卷是——他场均助攻从上赛季的4.6次涨到了6.6次,并且衡量效率的助攻失误比也从2.56提升至2.87。

从比赛内容来看,小姜的出球水平已经是CBA一流之列,至少在稳定性上足够可靠。

我们手动统计了小姜前3场比赛挡拆出球的效率,总共有21次策动挡拆后的出球,仅有3次没打成。其中第2轮对阵山东高速的比赛,小姜8次挡拆出球全部使命必达。

小姜的传球穿越3人后形成助攻
小姜这个出球展示了视野和对于战术跑位的烂熟于心
又是传球横跨三人后转化为助攻

整个第一阶段的比赛看下来,我们的确应该重视小姜在传球组织上的进步,他的控球威胁度和效率都很高,难能可贵的是,小姜不是靠打安全球刷出来的效率,他敢于吸引夹击,也敢于在人群之中输送危险球。

小姜先用突破压缩防线,然后分球跟进的拉科,这种内容是国家队非常需要的
小姜看到机会是非常敢传的,不怕失误

所以,他和拉科塞维奇磨合出的挡拆,会成为吉林队在失去琼斯之后最具威胁的进攻手段。

小姜夹击中出球的能力有保障,以及他和拉科常常能形成2打3的局面,就是队友的终结能力差点意思
和拉科双人挡拆,把北京3人防守玩得团团转
对阵辽宁队,小姜的出球+大姜的切入给辽宁队制造了显著威胁
然后,是他策动的挡拆
但还是那句话,这是在常规状态的大样本下得出的结论,但国际赛场的对抗强度和CBA平时的节奏完全是两码事。
连最顶级的本土控卫赵继伟在国际赛场想出球都相当困难,所以我们也不应该直接把小姜在CBA的效率与国际赛场划上等号。
而且,第一阶段的比赛恰好有小样本的高强度赛事可以供我们对小姜的真实水平作为参考。
第3轮面对执行力独一档的广东队和曾经执教过自己的杜锋指导,小姜像被看穿了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从小姜第一次挡拆打成之后,广东队立即落地每次挡拆夹击紧逼的防守策略,尽管小姜还是用上半场6次出球5次送达的表现回应了严密的防守,但广东队仍然达成目标,将小姜的体能槽打掉了大半。
小姜打成第1次挡拆后,就在这一回合开始上夹击
但随后小姜仍然能在人缝中找到出球机会,这一段挡拆打得相当精彩,但相应的体能消耗也随之增加
广东队的策略非常明确,小姜可以去策动挡拆,可以去组织串联,但不允许把手感打开。毕竟投篮才是吹姜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吉林队官博曾经发起过一个投票,主题是“姜伟泽应该怎么用?”,而从投票结果来看,普遍的共识是——小姜更应该把攻击作为主业。

所以在对阵广东那场比赛,当第2节前半段小姜连续打进英雄球时,杜锋指导立刻改打全场紧逼,继续给体能消耗极大的小姜以巨大的压力,然后胡明轩在执行第一次全场紧逼时就在对方半场生断小姜打成反击,小姜就此被迫远离球权。

小姜被冻结之后引起了连锁反应,吉林队转而让崔晋铭组织,可是广东队拒绝让小姜二攻接球。高俊超指导见状立刻暂停调整,暂停回来试图重新让姜伟泽接管球权,但立即又被沃特斯硬生生抢断丢分。

随后,吉林尝试让大姜去破全场紧逼,结果却是抢断+盖帽双重礼遇,最后甚至让钟诚去运球过半场。

而这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便是姜伟泽和理想中“国产吹杨”的差距——作为“吹姜”,你应该在对手施以高压时予以还击,甚至反过来用英雄球去压过对手一头,而不是连处理球都费劲。

并且从下半场开始,广东队持续施压,连挡拆出球的空间也拒绝给予,姜伟泽下半场的第一攻就遇到了徐杰的疯狂缠绕,结果就是小姜罕见的出球失误。

下半场的第2次挡拆,小姜终于借助拉科的手递手艰难打成,但这一回合也成了小姜当晚的最后一次挡拆。

因为这个进球触动了广东队的防守红线,随后杜锋指导再次启动全场紧逼,而小姜在高压之下连连出现不该有的失误,然后被换下场。

而此刻当值解说的点评非常应景——“小姜的体能下降太多了”。

第4节还剩不到6分钟,小姜才重新回到场上。而在此之后广东队继续不让姜伟泽接球,你甚至能看到他在比赛里气喘吁吁露出疲态。

最后时刻吉林队将几次关键球交到他手上处理,但小姜却没能打进,这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情——姜伟泽还不是“吹姜”,他的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兜住整个球队的进攻体系。

这种高压防守之下,小姜是真把体能打空了
根本不让小姜接球
这种球在疲劳状态下的稳定性太低了
决定比赛走势的关键一攻,小姜没有将其打进

而且小姜打广东队的窘境,在面对班霸辽宁队的高压防守时也出现过。这似乎也能说明,小姜面对高强度防守的举步维艰并不是“一场论”。

在辽宁队的多人围堵下,打得相当艰难
在弗格的防守下有点狼狈
张峻豪的高压盯防也使得小姜非常难受
这种显然是不该出现的失误,也是在高强度消耗下需要避免的事情

小姜本赛季在脱离琼斯的庇荫后,得分数量和效率双降就足以说明问题——他从场均16.9分掉到了12.8分,而且投篮命中率从44.3%下滑至36.8%,连最擅长的三分投射也从43.1%“断崖”掉至32.9%。

这就导致了吉林队在使用小姜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顾虑。虽然让小姜扛球权是三方得益的事情,球员本人能够得到更重的战术角色,俱乐部有意愿让小姜成长,也切合国家队需要攻击型后卫的目标。可俱乐部最终还是要把战绩放在前面,那么当小姜没有呈现足够的效率,俱乐部方面始终要算一算这件事情的性价比。

对阵北控的比赛,当对手施以高压,小姜的失误管理就容易掉线
陈国豪并不是一个擅长防小打大的内线,但是小姜没有把机会抓住,而且后续的强行出手也是不着边际
小姜的球星球不能只是偶尔出现,要把这种球变成稳定的输出方式

所以很多时候吉林队需要用小外援压阵,而这时候小姜就只能作为二攻手存在于战术体系之中。

其实以过往的案例来看,姜伟泽应该是国内第一档的外线副攻手,但本赛季兼顾过多持球任务以后,小姜场上的精神疲劳度陡然提升,让他没有办法顺滑的来回切换模式,导致作为副攻手的效率也大幅下滑,他在第一阶段赛事有大量的常规出手没有把握住。

在成为“吹姜”的同时,也要把简单的进球给搞进去

而且从入选国家队的层面讲,小姜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因为以本赛季的表现来看,林葳和方硕都是效率更高更稳定,且防守更好,尺寸更足的副攻手。

这是一个假掩护,但小姜还是被甩掉了...
同样一个没怎么挡住的掩护,就能甩掉小姜
作为全场最矮的球员,却被对手一步过,这很不合逻辑...
又是被对手一步过,相当离谱
这球丢分,小姜第一时间的防守选位责任很大
北京抓着小姜的防守打

引用杨鸣指导的话:“国家队级别的球员在联赛要多想想一些可以在国家队派上用场的打法”,小姜需要成为“吹姜”仍然需要大量高自由度的战斗经验作为养料。可是,吉林不可能无条件给小姜无限开火权练级。

小姜准度好的时候是真能起到小外援的作用,但大多数时间内他都处于技能冷却的状态。这么说吧,如果小姜一场比赛打40分钟,可能就只有大概5-7分钟时间能有效连续输出,而这个性价比是很难让吉林队把开火权都堆在小姜这里。

除非,他们是真不想赢球了。

我们可以从高俊超指导排兵布阵的变化中看出吉林队的踌躇,第8轮对阵浙江东阳光药改变了一直以来的轮换,把小外援威尔斯放到了首发,小姜和拉科改打替补。

而第9轮打福建又把小姜拿回首发搭档威尔斯,但这并没有起到从前“琼斯+小姜”的效果,反而威尔斯只打了12分钟成了伪首发。

第10轮对阵四川金强,吉林调回了原本小姜+拉科的首发搭配,但这次拉科成了障眼法,威尔斯打了赛季新高的37分钟和拿到了赛季新高的43分。

可3轮连续调轮换的策略给吉林队带来的却是3场败仗,连败的原因也清晰可见——如果用小姜+拉科的搭配,那么外线火力明显不足。威尔斯上场倒是能缓解这个问题,但当威尔斯被夹击时,其他人没法惩罚防守,包括小姜。

第10轮的吉林队原本很有机会终结连败,但末节19-33的得分荒让他们在榜尾大战中告负。而姜伟泽末节5投0中的三分球要为输球负很大责任。

而且第一阶段结束,小姜关键时刻出手6次三分,全CBA第6多,但这些出手无一命中......

小姜的每次出手不进并不单纯只是在数据栏上增加一次打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信任的消耗。他要成为“吹姜”,就需要开火权,但开火权需要通过小姜把握这些机会,让高指导有底气说服自己继续这么用他。

小姜的球星球不能只是偶尔出现
他需要把这种“吹姜”进球变成常态
吹姜式右手突破终结
吹姜式左手突破终结
这种球不能每场只有那么1-2个

当然,相比大姜,小姜更年轻,而且我们完全不用怀疑小姜提升球技的驱动力,如果他能够克服这一系列进化为球星的成长烦恼,那么“吹姜”就会是国家队后场阵容最需要的人才。

******

最后,总结一下。

其实从技术特点来看,大小姜各自的数据面板都完全契合国家队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正好打在球队的痛点上,但他们各自的短板也让乔尔杰维奇很难下定决心把他们收归门下。

大姜强壮,无球切入打得非常好,但是尺寸太小,且没有投篮,容易被针对,在大部分国际比赛场合里他可能很难生存。

同时,近几年他的球场技能没有明显升级,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也许已经摸到了自己的天花板,想更进一步恐怕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小姜正在加技能的过程之中,而且他加的技能非常符合国家队的选材审美。只是他现在还撑不起人们对他的期望,他仍需要在更多的高强度比赛中证明自己的组织和投篮不含水分,能够在国际赛场派上用场。

而我们也衷心希望,小姜能在未来的比赛里证明这一点。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