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能有今天,多亏了巴黎
作者:hao3332024-07-26 11:59:078827
2024年,奥运会再度回到法国巴黎,“光之城”第三次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100年之久。
从1924到2024,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在进步,无数的纪录被打破,新的冠军在诞生……但那些被埃菲尔铁塔和塞纳河见证过的故事和记忆,依然不变。
有人说,“如果希腊是奥运会的摇篮,那么法国就是奥运会的故乡。”众所周知,奥运会起源于希腊,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也在雅典举行。但是,让现代奥运风靡全世界的却是法国。被誉为现代奥运之父的顾拜旦先生曾经提议,将首届奥运会于1900年放在巴黎和世博会同时进行,虽然建议遭到否决,但由于顾拜旦先生的威望,高层们同意于1900年在奥组委的诞生地巴黎举办第二届奥运会。所以也就有了“法国是奥运的故乡”这种说法。1900年首次离开希腊的巴黎奥运会已经有许多值得铭记的瞬间,而到了1924年,为了表彰当时即将卸任奥组委主席的顾拜旦先生为推广奥林匹克所做的伟大贡献,所以正值开办30周年纪念的第8届奥运会再次选址巴黎,这也使得巴黎成为首座两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1924年的奥运会经过30年的发展后,参赛国家从29个增加至44个,举办的赛事也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蛮荒状态。要知道,1900年巴黎首次举办这场盛会时其实受到了大量批评,比如赛事疏于管理,长达5个月的赛程不够紧凑,场地过于分散......这一切只因为那时巴黎人的心思更多放在同时举办的世博会上而不是奥运会。甚至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中,奥运会是世博会附属的余兴节目。像是击剑比赛放在世博会的刀剑工业区进行诸如此类的安排是司空见惯,其中一些参赛选手根本不知道自己参加了奥运会,还以为只是通过体育比赛来帮助摊位招揽生意而已。1900年的奥运马拉松比赛,由于路线上没有引导标识,甚至裁判组都无法得知选手是否跑完全程。最后获得冠军的是一名巴黎当地面包店的送货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位熟悉每一条小巷的“外卖小哥”是抄近路拿的冠军。更搞笑的是,这个外卖小哥在几年后才得知自己原来拿了奥运冠军......像这样离谱的事情,在当时还有不少,比如那届奥运会竟然存在着加农炮射击、消防竞赛、长距离热气球飞行这样的项目。而长距离热气球飞行的冠军选手,从法国巴黎飞到了乌克兰基辅……24年之后,这样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在顾拜旦和奥组委的努力下,奥运会的比赛规则已经标准化,许多国家的奥林匹克组织也引入了资格认证程序,以确保派出最优秀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并且,该届奥运会首次借助通讯技术传输赛况,另外还有1000名新闻记者参与报道,让每一名奥运冠军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红人。可以说,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改变了许多东西,这是顾拜旦先生领导下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它实现了顾拜旦先生的众多伟大想法,也让现代奥运会开始逐渐有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
在1924年以前,奥运会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盛况。1924年第二次举办奥运会的巴黎,为我们描绘出了奥运会应有的雏形。当时巴黎为了举办这届奥运会新建了很多体育场,并且历史上的许多“首次”都在这届奥运会诞生。比如那句深刻在奥运会基因里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就是在1924年首次被应用。一位名叫亨利-迪东的多米尼加神父创造了这句话,而顾拜旦先生受到启发将其引用为奥林匹克格言,并在未来的100年成为现代奥运精神的象征。在我们今天看来每届奥运会所标配的专业媒体报导,以及奥运村的概念,也都是在当时首次出现的“新潮玩意”。虽然那时候的奥运村只是由一堆木屋组成,但浴室、自助餐厅、邮局、报刊亭、理发店、货币兑换处等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而1924年首次举行的奥运闭幕式,并且在闭幕式上举行降旗仪式,升起下一届奥运会举办地的国旗,更是成为延续至今每届奥运会与点燃圣火一样必不可少的传承。这些在1924年所诞生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上是对全球化、人道主义、团结互助等等奥运内核的具像化提炼和实践,并且在奥运会的历史长河中被发扬光大,成为人们传达奥运精神的方式。美中不足的是,在这一届有开创性意义的奥运会上却缺少对获奖者的颁奖仪式,少了对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运动员的表彰,当时这些赢得荣誉的运动员都是通过邮寄的方式拿到自己的奖牌。电影《烈火战车》的原型之一哈罗德-亚伯拉罕,在1924年奥运会结束回到英国后的一个月,才收到巴黎寄出的100米跑金牌和4x100米接力的银牌。而让人捧腹的是,官方贴的邮票不够数,使得亚伯拉罕不得不补齐费用才领到自己辛苦赢得的奥运奖牌。
虽说1924年的奥运会已经比举办初期时先进许多,但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仍然相当“野蛮”。如今已经被取消的10000米越野跑是最能体现当时环境恶劣的赛事,选手除了要顶着酷暑时节高达4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还必须穿越塞纳河畔工业区在比赛过程中不断排出的有毒气体,而比赛的赛道是硌脚的鹅卵石小路,小路上长满了齐膝高的野草。有参赛选手这样形容他们为之奋战的场地:“我们就像是在一个废弃的砖厂里比赛”。一个数据可以体现这项赛事的难度——38名选手参加,只有15名选手抵达了终点,其中未完赛的选手里还有几人直接被送到了医院......但是,有一个人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如履平地。芬兰选手帕沃-努米像天神下凡般拿下了10000米越野赛的金牌,而且在参加10000米越野赛的两天前,他还在间隔不到1小时的两场比赛里,赢下了男子1500米和5000米的头名并创造纪录。1924年奥运会的努米在艰苦的环境下斩获5枚金牌,完成了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芬兰文化中本就拥有对“完成不可能任务”的坚持不懈有所推崇,他们的语言中存在名为sisu这个被解释为“苦尽甘来”的词语,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已经成为他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在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他的同胞维尔-里托拉也不遑多让,同样在艰苦的参赛条件下打破了男子10000米跑的纪录,总共拿到4枚金牌和2枚银牌,单届斩获6枚田径赛事奖牌仍是奥运历史至今没人能被打破的纪录。可以说芬兰人垄断了那些年奥运会的中长跑项目。田径赛场上,除了芬兰人的传奇外,英国选手哈罗德-亚伯拉罕和埃里克-利德尔之间的故事也成为了奥运历史的经典。由于信仰问题饱受歧视困扰的亚伯拉罕立志成为第一位赢得奥运百米金牌的犹太人,而激励他的利德尔又是一名虔诚的苏格兰基督徒。在1923年的一次英国国内田径赛上,两人初次相遇,输给利德尔的亚伯拉罕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再提高速度了,但是在女友和教练的陪伴下,亚伯拉罕逐渐走出了瓶颈期,并且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再次挑战利德尔。可是由于100米跑的预赛在周天举行,虔诚的利德尔决定在不得工作的安息日退出比赛。故事的结尾并没有以遗憾告终,亚伯拉罕虽没有遇到他的伟大对手,但重新鼓起勇气的他在付出大量努力后赢得了男子100米的金牌。而利德尔那边,也由于另一位英国选手林赛勋爵主动将参加男子400米跑的资格让他,后者通过极短时间内完成备战拿下冠军且打破世界纪录弥补了此前退赛的遗憾。而这段完美展示了奥运精神的故事,也成为了1981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烈火战车》的创作灵感,并流传至今。如今,《烈火战车》的故事在今天依旧激励着人们,随着奥运会重返巴黎,已经有多个国家已经举行了公众观影活动,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大卫-普南特表示,在公众观影活动期间,他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影者的来信,其中一些人说,是这部电影给了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从1924年的奠基到2024年的今天,奥运会的外在体现形式已经随着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审美的进化,演变成完全不同于昔日的模样。奥运会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的赛事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1924年,有19052名观众在现场观看了开幕式,即将开幕的2024年奥运会预计将有10亿人通过各种方式观看。而100年前首次借助通讯技术辅助传播,就已经让奥运会成功吸引了超过50万的付费观众,更别说社交媒体无限发达的当下,那些奥运金牌获得者们会成为怎样的网红?在场地方面,2024年巴黎奥运保留了当年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主会场——伊夫-迪玛努瓦尔体育场,这座经过大规模翻新的球馆将承办曲棍球比赛。第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巴黎除了沿用百年之前的主场馆,今年使用的35座大型场馆中,只有3座是新建的。伊夫-迪玛努瓦尔体育场的1924和2024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初田径赛场上铺满灰色煤渣的粗糙跑道,如今已成为适应全天候赛事,具备减震、储能功能的现代橡胶跑道。今天已经从当初的棉衣皮钉鞋换成了各种高科技面料服装的运动员,也不可能再像1924年的前辈们那样抱怨场地破旧且危险了。百年巴黎奥运会革新的不止是场地和设备,还有思想文化上的转变。参加1924年奥运会的3092名运动员,男女比例严重不均等,其中只有135名女选手。大多数比赛项目也只设有男子组,仅有游泳、跳水、网球、击剑有女性运动员参加。但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在男女参赛比例和项目分配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女性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展现。百年以前没有设立女子项目的田径赛事,在今天已经是平均分为23个男子项目和23个女子项目。同时,2024年的巴黎奥运也将成为历史上首届男女参赛人数完全同等的奥运会。这并不是单纯为了政治正确,这些看似作秀式的数字正义,其实蕴含着穿越时间的奥林匹克精神。就像《奥林匹克宪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奥运会与100年前相比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变成了另外的模样,但其中那些对人类精神文明美好的向往和憧憬,在这100年来并没有改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正在一步步将其实现。而这,也许就是跨越时间长河,举办百年奥运的意义所在。